“背过铺盖卷,睡过麦草铺,住过百家屋,吃过千家饭。” 从一名基层戏曲演员到国家一级演员,蒲虎勤凭着一腔热血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戏曲之路。通过多年来的默默耕耘和辛苦付出,他不仅在艺术创作上取得佳绩,还为平凉市戏曲人才培养,戏曲文化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蒲虎勤在年幼时经常随父亲到各地演出,一次偶然的机会,蒲虎勤在观看秦腔剧《十五罐》时,被演员惊艳的唱腔和精湛的技法所深深折服,从而坚定了做一名戏曲演员的初心。之后他报考宝鸡戏曲学校进行系统的戏曲训练,毕业后成为崆峒区秦剧团的一名戏曲演员。从事戏曲表演四十多年来,蒲虎勤常年参加送戏下乡演出,吃过百家饭,住过千家屋, 演出4000多场。蒲虎勤因为认真敬业的态度和崇高的艺术追求深受同事们的喜欢和爱戴。
崆峒区崆峒笑谈传承演艺中心经理 胡丽丽
我们一起工作四十多年了,在一起工作的时候,他确实是言传身教,工作中比较严谨的,他在艺术追求上,也可以说是带动了我们不少人。 我对他特别了解,从业这几十年来,(蒲虎勤)爱好文艺,对工作认认真真的,团结同志,对戏曲的情怀确实是让我感慨,特别感动。 多年来,蒲虎勤深深认识到现在戏曲人才和观众的紧缺。2016年11月,他和平凉十中协商创建了平凉市第一家公益性的戏曲进校园培训,以培养戏曲观众为目的推动戏曲文化传承。 我的理念是我办这个戏曲培训班,这些学生以后不会真正从事戏曲专业,但是我会培养一大批戏曲观众。戏曲现在最大的问题不只是戏曲演员自身的问题,更大的是戏曲观众的稀缺,如果没有市场,戏给谁演。 2016年蒲虎勤离开崆峒区秦剧团,成立平凉德韵文化传媒公司,历时两年多推出反映脱贫攻坚的时代精品眉户剧《崆峒山下》,剧目反映时代热点,回应群众关切,用艺术的手法再现了广大奋战在脱贫一线的扶贫干部真实的生活状态,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剧目先后荣获省内外多项戏曲大奖,成为平凉戏剧走出甘肃,走向全国的代表。 我就一直坚信不管到什么时候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我们国家的瑰宝,它是有高潮有低谷的时候,我会用自己的努力为戏曲的传承做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