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崆峒区人民政府关于市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督导评估崆峒区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反馈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
市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
平凉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崆峒区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估反馈意见>的通知》(平政教督办〔2023〕33号)收悉后,我区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了专题会议,针对通报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逐条研判,细化分解了整改任务,明确了整改措施和时限要求,扎实细致地开展了整改工作。现将整改情况报告如下:
一、存在问题整改落实情况
问题1:资源配置还不均衡。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育教学质量差距较大,个别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择校热”现象依然存在;由于城乡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上的差异,农村生源加速转向城区,造成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师生比例失衡,教育资源效能不高的问题。
整改成效 :一是加快城区教育资源配置。近年来,投资2.9亿元新建新河湾小学、玄鹤小学,新增学位4050个;投资6457万元,建成文化街幼儿园,装修改造新洲嘉苑、世纪花园D区、新河湾A区、世纪花园E区4所小区配套园,新增园位1950个;今年,将平凉二中、平凉五中、西大街小学等5所学校改造纳入海绵城市建设,投资8032万元,对运动场地、校园环境等进行改造提升;2024年计划实施教育项目5个,加快推进平凉铁中改扩建和绿地广场幼儿园项目建设,完成广成学校、平凉十中、特殊教育学校3个校园提升改造项目。二是切实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今年投入853万元用于农村学校食堂改造、设备购置和从业人员工资及日常运行费用保障,新增自主供餐学校食堂27所,全区176所农村学校全部实现自主供餐,受益学生达到16742名。同时,率先在全市实施由营养早餐向营养午餐转变,营养午餐供应学校达到160所,受益学生15617名,93%农村学生吃到了营养午餐;近年来,依托省列为民办实事项目,先后投入资金2128万元,实施农村学校洁净能源取暖项目69个,今年投入资金954万元,实施洁净能源取暖项目8个,全区118所农村学校(园)已完成清洁能源供暖,供热面积14.8万平方米,受益师生1.8万人。三是提升农村学校教学质量。按照《崆峒区城乡中小学结对帮扶共同开展教研活动实施方案》,深入做好城乡中小学结对帮扶工作,城区结对学校组织面向被帮扶学校(学区)的教科研帮扶活动每学期不少于4次,通过同课异构、课堂诊断、教研沙龙、专题讲座、同步课堂等活动,实现帮扶双方理念、资源、管理、成果共享;按照《崆峒区农村初中联片教研工作实施方案》,将22所农村初中划分为5个教研片区,并确定牵头学校。各农村初中以片区为单位,充分调研论证,拟定科学有效的联片教研工作计划和行事历,每学期至少举办2次以上的集体备课、同课异构、质量分析等活动。四是增强城乡教师业务能力。充分发挥省市区级30个“名师工作室”的示范引领和指导辐射作用,按照《平凉市崆峒区名师工作室实施方案》,督促指导工作室依据相关制度创造性开展教学教研活动,引领骨干团队、开展学术研究、培育基地学校、构建研修平台,打造学校优势学科,引领带动一大批学科教师快速成长;持续加强“青蓝工程”建设,坚持“双向选择,学校统筹”的原则,聘请师德高尚、教育经验丰富、教学业绩突出的老师担任青年教师的指导老师,通过传、帮、带,使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教学水平得到提高,尽快成长为教学骨干、能手。
问题2:师资力量还有差距。教师队伍中各学科、各层次骨干教师偏少,在全市乃至全省有一定影响的名校长、名师依然缺乏,中小学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突出,学前专业教师缺口大,高学历优秀人才总量少,小学音体美专业教师不足,乡村特别是偏远山区学校教师“留不住”“教不好”等问题依然存在。
整改成效 :一是搭建教师成长广阔平台。举办全区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大赛、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作业设计大赛等活动,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激发教师在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教育科研、师德师风等方面有学比赶超的工作劲头。开展骨干教师、教学能手、管理之星推荐认定等培优树典活动,依靠各学段骨干教师的示范、指导和辐射作用,引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加强名优教师雁阵队伍梯队建设,形成头雁领航,雁阵齐飞人才成长生动局面。二是引进人才补充新鲜血液。区委、区政府制定出台《平凉市崆峒区教育系统人才引进实施方案(试行)》,对引进的急缺人才给予3—30万住房和生活补贴。三年来,通过引进紧缺人才方式,补充教师135人,其中2023年引进69名(免费师范生3名、“双一流”高校研究生5人、普通高校研究生13人、“双一流”高校本科生10人、省属重点师范院校本科生38人)。2024年计划引进急需紧缺人才70名(其中免费师范生12名),为全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通过特岗计划为各乡镇学区补充教师30名,为提升乡村教育质量提供师资保障,并在各乡镇学区开展常态化联校走教,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有效破解农村教育资源不均的困境。三是转岗学习挖掘教师潜力。加强体艺专业教师、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转岗培训,在现有中小学教师中挑选有专业特长和转岗意愿的教师进行体艺、学前教育专业培训,进一步破解乡村教师中音体美专业教师不足的困境。通过外聘本土人才、内培学校教师,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热情,挖掘特长潜力,激发、培养教师体育艺术情趣,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优化音体美教学环节,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断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问题3:教育改革成效还不明显。“双减”政策落实还不够彻底,部分学校学生作业负担依然过重;社团活动形式单一、质量不高;集团化办学成效不够明显,人、财、物、事的统筹调配还不够顺畅,教学管理和教育资源还未完全实现整合。
整改成效 :一是严格落实“双减”政策。印发了《平凉市崆峒区教育局规范中小学幼儿园办学行为督查方案》,由分管领导任组长,各股室业务干部为成员,组成督查组采取“四不两直”和明察暗访的方式深入各义务教育学校,对学校课后服务开展,作业设计认真开展检查,针对办学行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现场反馈通报并督促整改,督促各学校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同时,为16所学校下达课后服务专项奖补资金72万元,提升了学校课后服务硬件保障。二是加强学校社团建设。下发了《平凉市崆峒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深化学校大课间和社团活动工作的实施意见》,把学校大课间和社团活动作为学生体育艺术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和基本途径,成功举办“崆峒区第九届中小学生校园艺术节”和“崆峒区第五届中小学生运动会”,提升全面育人效果。三是纵深推进集团化办学。按照“一年先行先试、两年初见成效、三年全面推开”的目标和“五个融合”“七个统一”要求,通过“强校带弱校”“名校办分校”两种模式,在全市率先推动集团化办学改革,2022年7月份成立10个教育集团,通过一年试点运行,今年8月对教育集团进行了优化充实,中心城区教育集团达到13个,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到60%。按照“五个融合”“七个统一”要求,打破市区教师交流壁垒,从市级学校选拔优秀管理人员到区级学校担任领导职务,将平凉八中、平凉九中、纸坊沟小学等5所农村学校属性转换为城区学校,一并完成了209名教师身份的划转,各教育集团先后选派交流教师350人次,采取管理互通、质量共进、研训互动、资源共享、文化共建等办学措施,广泛开展名师送教、集体备课、示范观摩、技能竞赛等教学活动,推动集团内的教学、教研、教改实现一体化发展。
问题4:教育质量还不够高。幼小初高衔接工作推进力度还不够大,集团化办学、教研视导、名师工作室引领发展教育成效不够明显,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形成,建设教育强区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教研活动不够丰富,创新性举措不多,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整改成效 :一是重视教师学习培训。充分学习借鉴宝鸡市陈仓区、会宁一中等名校管理经验,组织学校管理人员、教师赴上海、重庆等地观摩学习先进理念,不断提高教育管理改革创新能力;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理论学习与跟岗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先后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14300人次,选派300多教师到天津市河西区跟岗实践学习,通过聘请专家学者开展讲座,举办教师技能大赛等方式,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二是完善教研引领服务机制。聘任140多名中小学骨干教师为区级兼职教研员,组建名师工作室23个,抽组专兼职教研员和高考专家,组织开展高考备考调研督查、中考视导,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2023年高考全区应届生一本上线977人,较上年增加17人,上线率32.5%,较上年增加0.3个百分点;二本以上上线2229人,较上年增加29人,上线率74.1%,较上年增加0.2个百分点;7名考生进入全省文理科前百名,600分以上考生50人,较上年增加24人,11名考生被清华北大录取;2023年全区中考人数5572人,五科合格人数2050人,五科合格率36.79%,重点中学升学率45.6%,平均分、合格率、重点中学升学率等指标均较上年有不同程度提升。三是强化教学过程监管。突出主责主业,靠实学区、学校和区教育局相关股室主体责任,抓好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和跟踪问效。努力改进课堂教学,充分落实新课标精神、理念,重视学科核心素养落地和现代信息技术融合,积极推广单元主题教学、群文阅读教学,纵深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建立健全书记、校长主抓教育教学体制机制,学区主任、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和管理层要坚持“进课堂”,深入教学一线,诊断教学现状,组织学科研讨,研究解决教师在管理、备课、教学、作业、辅导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焊牢教学质量形成全链条。四是促进学生习惯养成。建立校长抓全面、德育主管抓部署、班主任教师抓落实、学生干部抓监督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管理体系,积极开展健康饮食、体育锻炼、合理睡眠等行为习惯宣传引导,定期对手机及电子产品进行抽查检查,严格控制电子白板授课时间,加强劳动生活技能教育,开展研学活动,推进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五是加强“三个课堂”建设。针对结对帮扶学区(学校)、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开通“专递课堂”,采用网上专门开课或同步上课、利用互联网按照教学进度推送优质教育资源等形式,“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帮助其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城区中小学每学期开通“专递课堂”不少于10节;发挥名师名课示范效应,各名师工作室每学期共享“名师课堂”不少于5节;城区优质学校要积极开展“名校网络课堂”,通过网络学校、网络课程等形式,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满足学生对个性化发展和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持续优化义务教育资源布局。按照《崆峒区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规范方案(2021-2030年)》,结合城乡发展实际,科学预测和超前规划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布局,根据中心城区现有教育资源和学位需求,优化完善中心城区教育布局三年规划,利用两年时间,补齐中心城区教育资源短板。加快平凉铁中改扩建和绿地广场新建项目进度,逐步启动平凉七中改扩建、平凉三中改扩建、新河湾初中部建设项目,化解区域间因教育资源总量不足而形成的大班额问题。
(二)不断促进教育集团教学教研融合。充分发挥核心校示范引领作用,整合学科、校际之间的课程资源,加强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育教学研究,组织开展集团内的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总分校实行同步教学管理模式,教学进度、教学内容、作业量、辅导内容和阶段测试基本保持一致,整体提升集团化办学的质量和水平。积极衔接市教育局,组建教育集团学科科研团队,定期围绕课堂教学共性、瓶颈问题开展项目研究,通过专家引领、名师带动、学科组研讨等形式,提升课堂教学和教科研的有效性,整体提高成员校课堂教学和教科研质量。
(三)大力推进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农村学校教师和城乡校长、教师双向交流机制,选拔爱岗敬业,专业素质好的教师担任负责人。以学校、学区为单元,深化“县管校聘”改革,推动教师配置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切实改善农村小规模学校校长和教师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对于长期坚持在农村学校任职任教的校长和教师在职称评聘、获得荣誉、提拔重用等方面优先考虑。实施乡村学校教师走教支持计划,选拔城区学校音乐、体育、美术学科教师,到师资力量薄弱的农村学校开展走教。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学校教师专项培训,提升农村教师综合素养,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四)积极加快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开展教育重点工作任务专项督导,落实全区义务教育学校2021-2025年综合督导评估五年计划。建立教育督导结果发布、限期整改、协同联动和问责机制,完善督学聘任、管理、培训、考核工作机制,强化学校内部督导机制建设,每学期定期组织开展1次全区校际间观摩交流活动,为区域内学校搭建学习平台,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通过现场“看、听、学、思、悟”,促进各党组织书记、学区主任、校(园)长进一步明确思路、强化措施,更新理念、优化管理,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全区各中小学、幼儿园办学品质和育人水平再上新台阶。
(编辑:兰雪荣 责任编辑:牛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