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我们这十年】颉岭巨变
峡门乡是我区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工程量最大、搬迁群众最多的乡镇,十年来,共累计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15个,561户2140名群众的住房难、行路难、饮水难、就医难、上学难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从此,迈入了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的新生活。
峡门乡颉岭村地处崆峒区三大贫困片带之一的南部阴湿林缘区。半个多世纪以来,全村159户500多口人被困在这片连绵的大山深处,散居于沟壑粱峁之间,“雨天一腿泥、晴天一身土”是他们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当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时,易地扶贫搬迁便成了摆脱贫困、实现安居乐业最有效的途径。
马文成是这场搬迁工程的组织者、见证者,更是受益者。2000至2020年期间,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2016年,颉岭村的群众全部搬出深山,迁进新房,生产生活迈上了新台阶。
时任峡门乡颉岭村党支部书记马文成说:“以前,颉岭村的群众都住的很分散,吃水很不方便,基本上都得去沟底下挑水、用驴驮水,没有硬化路,红胶泥土质一下雨很烂,交通极不方便,2016年,随着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包括我在内的77户群众都搬到了新房子里,水、电、路都通了,大家的生活环境得到了彻底改变。”
如今的颉岭村,新修的小康屋错落有致,乡村道路、文化广场宽敞平整,房前屋后的花园内郁郁葱葱、花团锦簇,静谧温馨的美丽乡村图景呈现在眼前。
搬到新家的马文成没有闲着,他带领群众利用安置点配套建设的养殖小区,大力发展肉牛养殖,自己还成立了养殖合作社,吸纳群众入股分红。目前,全村肉牛饲养量达到800余头。眼下,正值青贮工作的黄金季节,马文成和村民们忙的不可开交。
峡门乡颉岭村党支部书记苏广军说:“这两天青贮你什么情况了?”
时任峡门乡颉岭村党支部书记马文成说:“头一个窖起来了,第二个窖今天按天黑就完成了。”
苏广军说:“今天是青贮开始第几天了?”
马文成说:“今天是第五天了。”
苏广军说:“这两天也叫了些人?”
马文成说:“以前都雇20来个人,都是关梁村人。”
苏广军说:“这就是趁这两天这个天气,后季的天气一直打扰的,趁这两天这个天气要抓紧时间,要动员群众赶紧弄,玉米一干就青贮不了了。”
马文成说:“各社我看都把摊子拉开了,这两天都弄着呢,天气不打扰,十来天就差不多了。”
时任峡门乡颉岭村党支部书记马文成说:“群众大力发展牛产业,我自己也养了60多头,去年收入了20来万,作为一名老支书,亲眼见证了颉岭村的变迁,看到群众的生活发生天翻地覆地变化,我感到很欣慰。”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在峡门乡所有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上都变成了现实,越来越多的群众随着易地扶贫搬迁,通过发展种养殖业,家庭、生活、经济条件实现了质的飞越。
峡门乡乡长沙瀛说:“近年来,峡门乡累计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15个,搬迁群众561户2140人,搬迁后,为了确保群众能够稳得住,能致富。我们持续加大牛产业发展扶持力度,先后建成肉牛养殖小区16个,搬迁户的肉牛饲养量达到了5000头以上。同时,通过劳务输转、公益性岗位等渠道安排就业岗位705个,技能培训57场(次)4800余人(次)、配股分红388户74余万元,进一步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夯实了乡村振兴基础。”(作者:苟依哲 编辑:刘晓凤 责任编辑:牛栋)
上一篇: 【喜迎二十大】崆峒区握稳“接力棒”跑好乡村振兴新征程
下一篇: 区领导调研地下水管理工作并开展巡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