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区:党建引领办实事 答好民生”幸福卷”
今年以来,崆峒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倾听群众呼声、回应群众需求、赢得群众满意为目标,以党建引领、协同发展、服务民生为抓手,用实际行动化解群众难题,切实做到为民服务守初心,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谋实效,为群众幸福“加码”。
漫步在东关街道解放中路辖区的紫薇花园小区门前,活动广场、回廊小亭、有声图书角、亲子互动区被斑斓塑胶跑道一一串联,孩子们在嬉戏玩闹,居民们或运动健身或聊天休憩……原本混乱不堪的小巷如今面貌焕然一新,居民群众多元化的需求得到了多维度、全方位满足。
居民胥峰说:“现在什么都好,路修的宽敞,出行也方便了,修的这些健身器材,我们早上出来锻炼一下也不用跑那么远,对老百姓来说很方便。”
今年,东关街道解放中路社区以党建“聚·邻里”为统领,坚持以“书记领办项目”为抓手,整合“双报到”单位、包抓共建单位共建资源,在辖区内全力打造集文化活动、法律普及、亲子互动、健身休闲为一体的综合型室外活动场地,划分“睦邻时光”“邻听驿站”“友邻空间”3个功能性分区,设置景观小品、有声图书馆、普法长廊、禁毒角、亲子活动设施,让原本功能单一、定位模糊的休闲广场变成了适合全年龄段市民享受闲暇时光的魅力空间。
东关街道解放中路社区党委书记杨晓雯说:“今年以来,我们聚焦辖区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文化资源短缺,陌邻现象突出等实际问题,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深化拓展‘聚邻里’党建品牌,坚持把阵地拓展到室外、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建成了‘聚邻里 在一起’全龄友好文明实践广场840平米,让群众的幸福感在家门口得到持续的升级。”
近年来,崆峒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分领域、分类别抓建具有区域、行业特色的党建示范典型42个,打造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示范点位12个,弹好“党建引领、为民服务、全域共治”三部曲,不断夯实基层基础、提升服务质效,着力破解“小马拉大车”难题,统筹协调各类资源向基层一线倾斜,向群众身边延伸。
不仅是街道社区,全区各乡镇党组织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深入实施集体经济倍增计划,因地制宜、因村施策,走出了基层党组织引领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群众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幸福路”。
如今,崆峒区白庙乡处处散发着产业勃兴的活力,这活力,源于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今年白庙乡全方位打造的虎山夜月农旅融合综合体项目已基本建成,该项目将与现有的阳光采摘园、贾洼农耕体验产业园、白庙乡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乡域旅游景点串点成线,形成一条集游、购、娱、研学体验于一体的精品旅游线路,进一步丰富全乡旅游业态,促进产业升级,增添强村富民新动能。
白庙乡副乡长张雄说:“为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白庙乡党委政府利用贾洼村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今年建成虎山夜月营地一处,预计明年五月份投入运营,同时预计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10万元以上。在营地的运营过程中可以吸纳当地的群众就近务工,增加群众收入。”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近年来,寨河乡“报团取暖”向更大规模突进,探索实施了“党建引领、农社联建、资产共享、集中管理、分户经营、联农带农、托底分红、集体收益”“八位一体”运营模式,先后在大路村、鄢铺村、上滩村建设了3个百头肉牛集中养殖小区,目前共存栏600余头。同时,抢抓市区牛产业发展政策机遇,寨河乡依托稳健的市场拉动和项目支撑,持续放大群众懂养牛、善经营、会管理的传统优势,逐步形成了规模化、产业化、链条化、效益化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寨河乡闫湾村党支部书记马新德说:“现在养牛300多头,以合作社名义种植玉米500多亩,在我的理念上来说就是‘种好玉米养好牛’,现在规模比原来(大)了,借助国家政策,现在我这牛场里面有二十多头红牛,也得到了政府的补贴。”
聚焦组织建设,激发内在活力。崆峒区盯紧抓实村级集体经济“5+N”措施落实,实施中央财政衔接资金和区级资金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21个,积极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公司化”改革,组建村级集体公司20家,实现营业收入180余万元,至目前,全区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7239.62万元,村均收入28.73万元。(记者:胥蕾 朱越 编辑:兰雪荣 责任编辑:牛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