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区:多措并举抗旱情 全力以赴保夏收

  • 时间:2025-05-19 14:59
  • 浏览次数:
  • 来源:区融媒体中心
  • 字体: [ ] [ ] [ ]
  • 分享:

今年以来,崆峒区气温持续偏高,降水显著偏少,大风沙尘天气频发。随着区域内河流来水量与水库蓄水量的缩减,农业生产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面对危急的旱情,崆峒区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广大群众迅速响应,一场与旱情展开激烈赛跑、全力保障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用水安全的攻坚战,在全区范围内全面打响。

踏入北部塬区的大秦乡,一场紧张而有序的抗旱保苗工作会议正在大秦村双垄沟播玉米种植地现场召开。乡、村两级干部、农业技术人员以及众多群众齐聚一堂,共同商讨着应对旱情的良策。为了让更多群众掌握节水保苗技术,大秦乡通过广播、微信群等多种渠道宣传,动员群众开展生产自救。据了解,截至目前已累计为11户缺水农户送水45吨,灌溉受旱农田1000亩。

大秦乡党委书记杜丽说:“近期持续高温少雨,大秦乡旱情严重,为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我们迅速行动,统筹人力物力,将12个行政村划分为3个片区,按照‘先保人饮、后保生产,先节水后调水,先地表后地下’的原则优化保证水源最大效率利用,全力保障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用水。”

在南部塬区的大寨乡,田间地头一片焦灼景象。农作物在高温与干旱的双重夹击下,生长受到了严重影响。然而在这片干涸的土地上,却涌动着一大批抗旱保苗的强大力量。走进大寨乡高塬村,村民们正争分夺秒地为自家农田进行灌溉,他们提着水桶,小心翼翼地浇筑着每一株玉米苗。在白土村的520水厂三泵站,记者看到乡镇干部们正和群众一起忙碌着。他们有的帮忙固定水管,有的协助操作抽水设备。在烈日炎炎下,大家一鼓作气,只希望通过自身力量能够让干涸的农田重新焕发生机。

大寨乡党委委员、副乡长张雄说:“灾情就是命令。大寨乡党委、政府迅速出动组建专班,建立党员突击队,领导干部深入一线,调配车辆20余辆,建立临时集中供水点21处,发动群众开展抗旱保苗自救。目前,全乡共浇灌玉米5800余亩。下一步,大寨乡将持续推进抗旱工作,旱情不退,队伍不撤,力度不减,打好抗旱保卫战。”

在川区的四十里铺镇,抗旱保苗工作同样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走进洪岳村,一辆洒水车正在田间作业,白色的水雾如甘霖般洒向田地。原本干裂的泥土渐渐湿润,仿佛重新焕发出了生机。四十里铺镇清街村的抗旱措施让人眼前一亮。该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入了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该系统能够根据土壤湿度、作物生长阶段等因素,精准控制灌溉水量和时间,有效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四十里铺镇郿岘村,自备机井的水源与洒水车协同作业,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和养分。

四十里铺镇郿岘村党总支书记张文举说:“今年四月份春播以来,气候持续干旱,为了抗旱保苗促丰收,镇村两级积极组织群众自救,上下联动,利用自备机井、区水务局调派水源,村上协调驻地企业,利用洒水车有效补救。目前已完成全村灌溉面积的90%以上,有效缓解了旱情。”

在这场与旱情的艰难博弈中,崆峒区上下一心,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奏响了一曲抗旱保苗的激昂战歌。从北部塬区到南部塬区,再到川道乡镇,各方力量如潺潺溪流汇聚成河,奔涌在抗旱的战场上。政府科学统筹、精准施策,为抗旱工作指引方向;干部深入一线、冲锋在前,成为群众的坚实依靠;群众积极响应、自救互助,用双手守护着每一寸土地。那一辆辆穿梭在田间地头的洒水车,那一股股注入干涸土地的清泉,那一株株在灌溉后重焕生机的幼苗,都是抗旱成果的生动见证。这场抗旱保苗的战斗,不仅是对自然灾害的有力回击,更是崆峒区人民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精神的生动诠释。

(记者:兰彩云 编辑:兰雪荣 审核:牛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