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区:中医适宜技术从“小众选择”变成“大众普惠”
一根银针贯通经络,一缕艾香驱散沉疴,一剂汤药重塑健康。在崆峒区,中医适宜技术正以“小技术”撬动“大民生”——从二甲医院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名医工作室到普通诊疗室,让千年岐黄之术成为群众“看得见疗效、摸得着温度、用得起实惠”的健康福祉。
走进崆峒区中医医院名中医工作室,李飞鹏医生正为患者“把脉问诊”。只见他三指轻搭患者腕间,时而凝神体察脉象,时而细察舌苔颜色,一套动作娴熟如行云流水。诊室墙上,各类锦旗相得益彰,其中一面“针到病除显神效 医德高尚暖人心”的落款日期,正是今年四月份。
崆峒区中医医院中医脑病科患者李怀仓说:“去年春节之前得了一种半身麻木的病,李院长通过针灸、吃中药给我治疗了半个月基本上就恢复了,到现在再没有出现过麻木的现象。”
走进该院住院部中医康复科,十几张诊疗床几乎满员:有的患者接受治疗后正闭目养神;有的正接受督脉灸,姜泥与艾锥在热力作用下透过皮肤渗入经络;还有医生正在为患者疏通颈肩经络,只见他双手掌根推揉斜方肌,将僵硬结节化开,有效缓解了患者因颈椎病引起的肩颈疼痛。
崆峒区中医医院院长、市级名中医、中医内科主任医师李飞鹏说:“我院以中医骨伤科、中医脑病科两个市级重点中医药专科为支点,依托‘十大民生工程’推动医院发展。目前已建成省、市级名中医工作室各1个,开展中医适宜技术10类35项,帮扶基层医疗机构提升中医诊疗水平,同时制定38个中医优势病种标准化诊疗方案,形成了“中医诊疗+中医护理”特色服务。新开展的颊针疗法治疗疼痛有效率达90%,失眠改善率提升80%,实现了中医诊疗体系再升级。”
在西郊街道西门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理疗室,数张诊疗床已“座无虚席”。护士俯身将姜泥与艾绒在患者腰背铺开,热力穿透姜汁层,艾草香与辛姜味在空气中缠绵成缕;一旁的医生拿起玻璃罐沿督脉游走,罐内热气裹挟药香在患者皮肤上绘出蜿蜒红痕,患者哼起小调闭目缓缓睡去……
患者刘玉梅说:“我腿疼了好几年了,上楼上不去,下楼下不来。体验了三次(艾灸)以后,我感觉到非常轻松。”
中医理疗不仅中老年人信赖,也得到了许多年轻父母的青睐。隔壁诊疗室内,护士先是根据医生开具的处方在“儿童专属百草柜”中取药、研磨、调和,然后轻哼小调转移注意力,趁机将敷贴贴于幼儿的中脘及神阙穴,通过温热效果促进脾胃血液循环,排出寒湿,改善孩子腹胀厌食、夜啼肠鸣等病症。
西郊街道西门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丁丽说:“我中心以中医‘治未病’为理念,坚持‘简、便、廉、验’的中医特色,打造中医疼痛科,针对颈肩腰腿痛、亚健康等常见问题,开展贴敷、针刺、拔罐、刮痧、小儿推拿、穴位埋线等30种中医理疗服务,通过调和人体气血、疏通经络,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效果。同时,中医理疗也纳入了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及门诊慢特病报销范围,居民负担大幅降低,有了医保的‘兜底’,让中医理疗从‘小众选择’变成‘大众普惠’。
(记者:兰彩云 编辑:兰雪荣 审核:牛栋)
下一篇: 刘国军主持召开区委书记专题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