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区:“犇”向乡村振兴“牛”日子
近年来,崆峒区将平凉红牛产业作为推进乡村振兴、强农富民的主导产业,通过全方位布局,从产业园标准化养殖到窑洞养牛创新模式,再到规模化养殖示范场的精心塑造,逐步搭建起从育种到餐桌的全产业链体系,推动平凉红牛产业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
走进中滨平凉红牛产业园,一座现代化的规模产业园映入眼帘。该项目总投资达 5.1 亿元,计划分三期建设。一期项目已顺利竣工,建成了可饲养 3000 头红牛的标准化养殖区。二期将采用“窑洞养牛”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参与饲草种植与养殖;三期规划建设屠宰加工厂,构建从育种到餐桌的全产业链体系。
在白水镇大潘牛场,整齐宽敞的牛舍排列有序,牛舍内体格健硕的牛儿有的正在悠闲地踱步,有的正慵懒地趴卧着。该牛场占地面积 100 亩,拥有连栋式养殖棚 2 座、独立养殖棚 4 座,还配套建设了青贮窖、干草棚等附属设施,总面积达 1200 平方米,打造了集犊牛繁育、肉牛育肥、自动饲养、数智管理于一体的规模化平凉红牛养殖示范场。
白水镇大潘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志杰说:“大潘牛场平凉红牛现存栏量385头,我们采用了科学养殖模式,从饲料投喂到疫病防控都有严格标准。目前存栏量不断增加,并且良种率高,正在为平凉红牛产业发展持续注入活力。”
近年来,白水镇依托西部肉牛种质创新基地的资源优势,按照“场户结合、繁育并举、龙头带动、市场引导、链式发展”的思路,大力实施“万千百十”扩繁计划,先后建设了永乐、史家沟 2 个标准化千头肉牛集中养殖小区,完成了幸福荣军、大潘牛场 2 个养殖基地改扩建以及中滨平凉红牛产业园落地建设项目。截至目前,白水镇牛存栏4075头,其中红牛存栏 1830头,同比增长 84.6%。
步入大寨乡畜牧产业园,记者看到,该园区窑洞养牛三期建设项目正紧锣密鼓地推进中。现场机器轰鸣,工人们各司其职,有的搬运建材,有的操作机械……项目正在加紧实施中。
大寨乡党委副书记马贵平说:“当前,窑洞养牛三期项目工程建设已进入最后扫尾阶段,预计6月中旬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这将进一步扩大平凉红牛养殖规模,提升产业承载能力。”
近年来,大寨乡持续延链提质、补链增效、强链筑基,先后建成了年产10万吨有机肥生产线、千头养殖场、废弃窑洞生态养殖暨农耕文化实践教育基地、500头红牛养殖小区,接续打造了平凉红牛产业链大寨乡畜牧产业园1处,建成规模化养殖小区18个,发展养殖户1811户。截至目前,牛存栏1.85万头,饲养量达4万头以上,形成了饲草种植——肉牛养殖——活畜交易——有机肥生产循环式产业链条,红牛产业已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字招牌”。
如今,崆峒区平凉红牛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随着规模的持续扩大与产业链的日益完善,崆峒区将推动红牛产业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迈进,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记者:兰彩云 编辑:兰雪荣 审核:牛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