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阳乡:奖补政策添“牛劲” 扩繁增量兴产业
近年来,西阳乡将平凉红牛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持续念好“牛字经”,培育“牛经济”,通过政策扶持、扩大养殖规模等举措,进一步完善平凉红牛产业链,推动平凉红牛扩繁增量,助力全区红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日,记者走进崆峒区梁源草畜农民专业合作社,整齐排列的标准化牛棚错落有致,圈舍内通风透光、环境整洁。合作社工人员穿梭于牛棚间,忙着添草换水,牛舍内一头头平凉红牛皮毛油亮、体态健硕。养殖小区内牛棚、饲草棚、干草棚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标准化的养殖体系为平凉红牛提供了优越的生长环境。
崆峒区梁源草畜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兰鸿发说:“这两年咱们红牛养殖十项奖补政策特别好,乡上还给我们提供养殖技术支持,我之前只养了40多头红牛,今年增加到了140头,后续,我还会修建新牛棚,预计把平凉红牛养殖规模扩大到500余头。”
近年来,西阳乡按照“种好玉米养好牛”的产业发展思路,将牛产业确定为战略性主导产业和助农增收的首位产业,在2025年2月11日崆峒区举行的平凉红牛扩繁增量十条政策措施奖补资金发放仪式上,西阳乡唐湾村还荣获2024年市级养牛专业村称号,12户养殖户受到表彰,形成了示范带动效应,也极大地激励了当地养殖户的积极性。
西阳乡副乡长贺雷说:“今年以来,西阳乡立足资源禀赋与群众养牛传统,借力平凉红牛扩繁增量十条‘硬核’政策,新购平凉红牛930余头,全面推进平凉红牛产业链提质增效。下一步,西阳乡将抢抓政策机遇,持续推进红牛轮换,力争全乡红牛存栏量累计达到5000头以上,引领群众通过红牛养殖‘犇’向致富路。”
火热发展着的牛产业,是平凉红牛产业链带动乡村振兴的“新样板”。在政策激励下,西阳乡创新推广“村集体+合作社+养殖户”模式,投资1190万元建成西阳村养殖小区和唐湾村窑洞生态养殖基地。目前,西阳乡肉牛饲养量突破3.5万头,牛存栏量达到1.5万头,红牛存栏量达到1700余头。
(记者:刘薇 杨卉 编辑:兰雪荣 审核:牛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