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发改工作要点

  • 时间:2021-04-09 16:31
  • 浏览次数:
  • 来源:区发改局
  • 字体: [ ] [ ] [ ]
  • 分享:

2021年,区发改局工作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主要目标,落实总体要求,强化政策保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认真按照区委政府的部署要求,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切实推动重大战略实施、重大政策落地、重大项目建设,为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一、聚焦高质量发展,提升经济管理能力

(一)强化经济运行调度。应对疫情常态化要求,加强经济形势分析,精准研判全区经济运行状态和趋势,进一步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建立健全“周推进、月分析、季通报”《经济运行分析调度管理办法》,紧盯目标任务、紧扣时间节点,抓住关键指标、把握重点任务,全面加强经济运行调度,确保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2%以上,其中三产增长7.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以上。

(二)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密切关注宏观政策动态,加强政策预研储备,全力争取我区重大事项获得上级政策、项目、资金支持。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开展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改革和创新发展等课题研究,形成一批有价值、可操作的调研成果,为区委、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三)持续深化重点改革。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抓好经济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各项改革任务,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加快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任务落实,重点做好化解过剩产能后续处置工作,持续加大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监管;继续清理涉企收费,持续推动企业降本增效,促进推进非公经济健康发展。协调推进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公车改革完成后各项工作。

(四)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和诚信宣传教育,探索创新“信用+教育”“信用+养老”“信易贷”等多方面应用,全力打造“信用崆峒”。全面推行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发挥信用在创新监管机制、提高监管能力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进一步加强市场主体保护,提升服务水平。

(五)全力推进规划实施。全面总结“十三五”成就和经验,开展终期评估,“十四五”起步打好坚实基础。印发“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各专项规划,督促各类规划落地实施。推进以规划纲要为中心的各类重点规划、专项规划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实施,督促各相关部门将规划确定的相关任务纳入年度计划,尤其对规划提出的发展指标、重大任务和重点工程项目等,明确责任和进度要求,确保落实到位。

(六)加强经济风险防控。按照平凉市崆峒区经济安全领域工作协调机制,深入推进经济领域风险防控,持续防控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风险、粮油储备风险、能源输送通道安全风险、供暖季天然气保供风险、易地扶贫搬迁风险。

、聚焦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后劲潜力

(一)抓好项目调度管理。继续推行重大项目“三个一”包抓责任制和“三个清单”管理制度。对重点投资项目、市列重大建设项目、重大前期项目“三个清单”,坚持月调度、季通报、年考核和红黄绿预警管理。确保续建项目3月底全部复工,新建项目开工60%以上,6月底前全部开工,年终全面完成年度目标。加快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支付进度,按时间节点推进项目实施。

(二)抓好项目储备。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以及相关政策文件,谋划储备一批潜力大、前景好的大项目,不断充实完善项目库,保障“十四五”规划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顺利实施,全区项目库储备规模动态保持在800亿元以上。

(三)抓好资金争取。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决策部署,抢抓各类政策机遇,准确把握投资重点,围绕重大基础设施、农林水利、社会事业和社会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创新和结构调整等重点领域,加大项目谋划力度,主动加强与省市有关部门沟通对接,不断提高项目编制、申报、争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全区进一步加快项目建设提供资金扶持,力争国省投资争取较2020年增长10%以上。

(四)抓好投资领域改革。一是按照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有关要求,进一步优化项目审批流程,积极探索建立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代办制、区域评估、模拟审批、容缺受理等工作机制,项目审批时限压缩到规定工作日之内。同时,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主动为项目单位提供服务,压缩办事时限,提高服务效率,优化投资环境。二是按照投资审批改革要求,派驻工作人员进驻政务大厅,开展投资项目备案审批工作,加快推进一窗受理,一网通办。

三、聚焦环境保护,坚持生态优先发展

(一)注重生态产业项目储备。强化绿色生态发展,加快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十大生态产业,谋划储备重大生态产业项目,保持200亿元以上投资的生态产业项目动态库。

(二)推动生态产业项目建设。强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引领,紧盯流域河道环境治理、水源涵养提升、水土流失治理等重点工作任务,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努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形成黄河上游陇东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带动区域经济在省市形成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

(三)着力抓好节能降耗和循环经济工作。围绕2030年前碳达峰的总体工作目标任务,制定“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制度,引导新增用能需求向绿色生态产业优化配置。强化能耗总量控制和强度下降“双控”管理,持续推进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强化目标责任考核,确保完成年度节能工作目标任务。加快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和餐厨垃圾处理等循环经济项目建设,全力巩固我区全国首批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发展成效。

四、聚焦转型升级,力促产业体系完善

(一)加快推进新能源产业。积极配合推进平凉市城区天然气输配工程建设,确保年能建成通气,加快推进平凉广汇气化站增容及配套管网提升改造、农电网升级改造、官庄加油站加气站充电桩智慧型服务站、西郊加油加气站迁建、快速客运站加油站等项目建设,进一步优化能源设施布局,稳定全区能源供应。做好白水、大寨等乡镇400兆瓦农光互补“平价上网”光伏发电项目,崆峒、麻武125兆瓦分布式风力发电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年内建成运营。

(二)加快产业延链补链。推进西部肉牛种质创新基地、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年产10万吨有机肥生产线等项目建设,推动特色优势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实施好甘肃秦能建材公司年产100万吨建筑石灰岩生产线提升改造等18个新型工业化项目,全力支持工业产业发展壮大。抓好公共文化馆和美术馆展教布展、平东工委革命遗址恢复保护工程二期等文旅项目建设,持续做大全域旅游规模。

(三)加快提升产业创新能力。高质量编制“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围绕生态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在关键技术领域申报认定一批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增强产业创新支撑能力。

五、聚焦社会民生,着力提升服务水平

(一)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持续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加大产业就业、基本公共服务扶持力度。配合自然资源部门开展搬迁安置房不动产登记,统筹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积极争取以工代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战略试点示范项目,探索延长以工代赈惠民链条,大力拓宽就业渠道。

(二)发挥价格调节机制作用。加快价格改革步伐,规范市场价格体系建设。准确把握国家和省、市价格改革的基本方向和总体要求,深入推进电力价格、天然气价格、水价、物业服务、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收费、商品房价格备案等工作。

(三)扎实做好保供稳价工作。密切关注当前疫情形势,统筹做好重要民生商品生产供应、规范流通、库存储备、价格监测等工作,加强粮油肉菜等重要农副产品保供稳价工作,对市场热点、敏感问题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全力保障重点人群基本生活。

六、聚焦粮食安全,增强物资保障能力

(一)确保粮食储备安全。充分发挥好储备粮在调节供求,稳定市场等方面的压舱石作用,积极扩大储备规模,在现有14500吨的基础上,增加到19500吨。

(二)抓好粮食项目建设。聚力抓好10000吨仓储项目建设,积极争取项目配套资金,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难点困点,确保按2021年底建成。

(三)完成粮食购销任务。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努力拓宽粮食流通渠道,加强小麦行情预测,防止出现农民“卖粮难”,继续发挥粮食购销主渠道作用,完成各类粮食1.2万吨购销任务。

 

七、聚焦作风建设,开创发改工作新局面

(一)固本强基,提高政治站位。持续强化党性教育,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决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做好新形势下发改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用新发展理念对标校对发改工作。结合发改工作任务和党员干部的思想实际开展党建活动,促进工作提升。强化廉政建设。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持续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筑牢思想防线,规范权力运行。

(二)苦练内功,打造专业队伍。弘扬担当精神,坚持在改革创新上担当作为,动员干部要敢于挑起最重的担子,全面落实上级部署决定。增强工作本领,加强对新政策、新业务和新精神的学习,让干部成为本职岗位上的“行家里手”,接受新观念,开拓新视野,不断提升能力,当好参谋助手。树立务实高效作风,在艰巨的任务面前,唯有实干、苦干才是最有效的办法。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每项工作都要上下同心、上下同步、上下同力,共同干好发改事业。

(三)实干攻坚,着力推动落实。树立系统观念抓落实,从全局的角度来谋划推动工作,不断增强发展改革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和主动性。牢固树立开放思维,积极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着力培育特色、打造亮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