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6208001003/2018-01277
- 主题分类:
- 发文机关:区政府办
- 成文日期:2018-03-05
- 发文字号:
- 发布日期:2018-03-05
- 有 效 性:
- 标 题:关于印发平凉市崆峒区“十三五”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的通知
- 内容概述:
关于印发平凉市崆峒区“十三五”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平凉崆峒山大景区管委会,区政府有关部门:
《平凉市崆峒区“十三五”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平凉市崆峒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7月10日
平凉市崆峒区“十三五”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崆峒的决胜时期,也是推进健康崆峒建设的关键时期。中医药作为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中医药发展方针政策,推进我区中医药健康持续发展,根据《平凉市“十三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平凉市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市政办发〔2016〕144号)和《平凉市崆峒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区政发〔2014〕174号),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我区“十二五”期间中医药发展现状
“十二五”时期,我区中医药事业取得良好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文化、产业等整体推进,中医药对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作用更加突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明显提升。
(一)中医药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在区卫计局成立了区中医药管理中心,配备了专职人员,负责全区中医药管理服务工作。在区疾控中心设立了中医药防病科,推动开展中医药参与防治急慢性传染病,充分发挥了中医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在区妇幼保健院设置了中医科,指导基层医疗机构运用中医药开展妇女儿童预防保健工作;在中医院设立了中医科、中医综合治疗室;在市二院设立了中医药管理科,并建立了中医临床科室与西医临床科室双向会诊、转诊以及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全区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有中医科、中药房。我区被命名为全省中医药先进区,柳湖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命名为全省中医药工作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二)中医药服务能力逐渐增强。先后建成市中医院皮肤科、市二院中医康复科2个省级中医专科,建成市中医院肛肠科、肾病科、脊柱专科,市二院针灸科、小针刀科,骨伤医院中医骨伤科6个市级中医专科;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先后实施草峰、白水中心卫生院等5个中医药能力提升项目,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能够提供至少15种中医药适宜技术和6项食疗技术,且能运用中成药、中药饮片和中医非药物疗法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和保健服务,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门诊人次、中医医疗收入、中医业务收入均实现了“三个三分之一”的目标。
(三)中医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先后引进紧缺中医药专业人才24名。开展中医药五级师承教育工作,第一、二批师承教育126名继承人顺利出师,第三批63名继承人正在跟师学习。组织民间中医药人员参加全省统一考试,选拔民间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34人。广泛开展“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活动,累计举办培训班4期,培训人员328人次。突出进修培训,先后选派320名乡镇卫生院和乡村医生参加了全市中医适宜技术脱产培训,选派45人在省级中医医疗机构参加脱产进修学习。共评选出省名中医5人、省基层名中医2人、市名中医7人。
(四)中医药政策全面落实。每年出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政策,区级、市级、省级中医医院新农合报销起付线分别降至350元、700元、2100元,将地产中药材和中医药适宜技术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等项目纳入新农合报销平台,定点医疗机构使用中医诊疗项目、中成药、中药饮片费用全额报销,覆盖率达到100%。参合农民使用全省统一调剂使用的院内中药制剂治疗疾病所产生的费用纳入新农合全额报销。
(五)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逐步拓宽。将中医药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针对老年人、妇女、儿童以及亚健康人群等重点人群开展中医药保健服务。将中医药服务融入健康体检、医疗服务、康复保健、健康教育、休闲体验等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运用中医药理念知识和方法开展优生优育、生殖保健、重点人群健康理疗以及全民生活健康指导。中医药与养老、旅游等相互融合的趋势进一步凸显,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潜力得到持续释放。
(六)中医药发展氛围浓厚。通过文化墙、宣传栏、义诊、入户、培训、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广泛宣传、普及中医药知识,先后建成村级健康文化墙300余面,开办中医药科普专栏470余期,制作固定标语280余幅,编印中医药预防甲流、手足口病等传染病宣传资料和中医药健康处方,发放《中医治未病手册》4万余册、健康工具包7.9万个,定期组织村民开展“健康沙龙”,群众健康素养得到提升。
(七)中医药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发展中药材种植合作社5个,种植品种涉及金银花、党参、柴胡、百合、黄芪等20余种中草药,全区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1000亩,中药材种植面积累计达到1.5万亩。引导社会资本建成了全市规模最大的药用蔬菜龙根山药种植基地。深入实施市二院国医养生馆和厚德京源养生园等养生项目,购置中医养生设备,主推“冬病夏治”和中医理疗、中医康复、中医保健、中医治未病等中医适宜技术,中医药产业发展不断加快。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召开,中医药发展迎来重要机遇期。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提出的“坚持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医疗卫生方针和“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医疗卫生工作重点,从顶层设计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中华崆峒养生地的批准实施,为我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重要载体。中医药“治未病”和“简、便、验、廉”的独特优势,越来越被广大群众认可接受,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中医药健康素养逐渐提高,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十三五”时期是我区中医药发展的能力提升推进期、健康服务拓展期、参与医改攻坚期和政策机遇叠加期,面临着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中医药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中医药发展经费投入不足;中医药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辐射面大、技术水平高、竞争力强的中医特色专科数量较少;中医药专业人才缺乏,城区医院高层次学科带头人不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药人才紧缺;道地中药材种植面积和规模相对较小等等。这些问题还有待加以解决。
三、“十三五”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抢抓 “一带一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建设的战略机遇,以建设健康崆峒为总目标,以建设“中华崆峒养生地”为主线,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为统揽,充分发挥中医药发祥地的特色优势,全面深化改革,创新服务模式,鼓励多元投资,加快市场培育,释放中医药健康服务潜力和活力,激发并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推动构建中医特色健康服务体系,不断提升中医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二)基本原则。坚持市场作用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强化政府在制度建设、政策引导和行业监管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加中医药健康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构建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新格局;坚持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医防结合,医养融合,充分发挥中医药原创思维优势,积极应用现代技术方法,用事业带动产业,以产业促进事业,综合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坚持发展、改革和管理相结合,以健康促进模式改革为着力点,立足实际拓展服务范围,因地制宜创新服务模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新机制。
(三)发展目标。到2020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全区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服务范围有效拓宽,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中医药事业产业协同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成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中医医疗和养生保健服务网络基本健全,中医药健康服务人员素质明显提高,服务领域不断拓展,群众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初步满足。中医医院建立“治未病”中心或中医预防保健科,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中医药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初具规模,普遍开展65岁以上老年人就近享受中医药养生、保健、护理和治未病服务。通过努力,全区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建立形成,国家级及省市级中医药重点专科建设达到13个,辖区内每千常住人口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82人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诊疗量占总诊疗量的比例达到40%以上,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90%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公民中医药养生保健素养达到30%以上,中医药养生知识普及率达到90%以上。
——中医药健康服务手段不断创新。支持中医养生保健等健康服务机构发展,不断提高中医药健康服务在深化医改、健康促进、公共卫生、养生旅游等方面的参与度。
——中医药健康服务产品更加丰富。中医药养生旅游形成品牌,中药材种植业、药菜两用蔬菜产业、养殖安全草产业、药膳产业初具规模,中医药企业和产品竞争力显著提高,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产品研发、制造与流通实现转型升级。
——中医药健康服务环境优化完善。中医药健康服务政策基本健全,行业规范与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机制更加有效,全社会支持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
四、重点任务
(一)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
1.持续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建立以中医医院为龙头,市二院、红会医院、骨伤医院、妇幼保健院为补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综合中医药服务网络。市中医医院建成中医特色显明、中医文化氛围浓厚、中医服务能力较强的综合中医医院;市二院西医临床科室设置中医综合治疗室;区红会医院向老年病防治及疾病康复方向发展;将骨伤医院打造成全市重要的中医骨伤专科医院;区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儿科和中医妇科;市二院、区妇幼保健院、区疾控设置独立的中医管理科;100%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中医临床科室集中设置、多种中医药方法和手段综合使用的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其中建成中医馆15个,建成中医综合服务区7个;90%村卫生室提供中医药服务,规范配备中医诊疗设备;鼓励举办只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门诊部和中医诊所,允许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在乡镇和村开办中医诊所。
2.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强化重点专科防治网络建设,重点加强中医康复、治未病、中医儿科等优势专科建设,建成市中医院中医皮肤科1个国家级中医药重点专科,建成市二院中医康复科、骨伤医院中医骨伤科等2个省级中医药重点专科,建成中医院中医妇科、中医儿科、脾胃病科、肛肠科、肾病科、脊柱专科、市二院针灸科、小针刀科、脑卒中、区妇幼保健院中医针灸科等10个市级中医药专科。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强化中医护理工作。加强中医药应急救治队伍及能力建设,建立应急工作长效机制。加强基层医疗机构非中医类医生、乡村医生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使区、乡、村及社区医护人员普遍掌握15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和6项食疗保健技术。针对基层常见病推广中药验方,规范中药饮片的使用和管理。大力实施中医师多点执业,推动中医药优质技术和人才资源下沉,整体推进和带动全区中医药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中医医院门诊中药饮片处方占医院门诊处方比例达到30%以上,市二院中医临床科室门诊人次占医院门诊人次比例达到5%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诊疗量占总诊疗量的比例达到40%以上。
3.加强中医药项目建设。“十三五”期间,全区计划争取实施中医类建设项目共7个,规划投资1.42亿元,其中:市中医医院门诊综合楼项目,规划投资5000万元,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市中医骨伤医院住院楼项目,规划投资4600万元,建筑面积10044平方米;中医医院中医皮肤科、中医康复科、中医骨伤科、中医脾胃病科、市二院康复科专科项目,规划投资4600万元。
4.鼓励社会力量提供中医医疗服务。支持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院、疗养院和中医诊所,同等条件下,社会办医优先支持举办中医医疗机构。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允许药品经营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传统中医诊所。鼓励社会资本举办肛肠、骨伤、妇科、儿科等非营利性中医医院,发展中医特色突出的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医疗机构。
5.创新中医医疗机构服务模式。转变区中医医院服务模式,将工作重心从疾病治疗转向健康维护,积极发展“治未病”和康复等服务。支持区中医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建医疗联合体,开展区乡一体化服务。推动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和中医坐堂医诊所规范建设和连锁发展。
(二)不断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构建支撑中医药发展的人才队伍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使用、开发引进、评价激励、服务保障等机制。优化人才成长环境,构建人才交流信息平台,畅通人才流动通道,形成人才高效配置、自由流动的制度环境。基本建成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引进副高级以上职称中医医师及本科以上紧缺中医类专业普通高校毕业生。做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养和全省五级师承教育工作,实施中医药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和青年人才培养计划,依托重点学科、名老中医药专家和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等资源,培养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学科团队。深入开展“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活动,做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区级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等专项工作。继续开展名中医评选活动,做好市、省和全国名中医评选申报推荐工作。到2020年,通过开展“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举办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等活动,新培养实用性中医药人才150名,城区医院“西医学中医”培训班人员占西医临床执业医师总数达到60%,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人员占医药人员比例达到20%,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以中医为主或能运用中西医防病治疗的乡村医生,全区名中医达到20人以上,辖区内每千常住人口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82人以上。
(三)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
1.开展中医特色健康管理。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将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作为重要内容,大力推进健康促进模式改革。加强中医养生保健宣传引导,积极利用新媒体传播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在落实基层卫生“村级三件事”工作中全方位融入中医药知识培训和健康服务,引导群众自觉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在市中医医院设立“治未病”中心,市二院、区妇幼保健院积极创造条件设立“治未病”中心或中医预防保健科,实施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建设项目,开展中医健康体检,提供规范的中医健康干预服务;在已实施中医特色健康管理合作试点项目的医疗机构,建立健康管理组织与中医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的合作机制,在社区开展中医特色健康管理组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家庭、个人多种形式的协调互动。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逐步增加中医药健康管理的比重。通过中医健康风险评估和干预,提供与保险公司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治未病”保险及各类医疗保险、疾病保险、护理保险和失能收入损失保险等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相结合的疾病预防、医养结合、健康维护、慢性病管理等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服务。指导健康体检机构规范开展中医特色健康管理业务。
2.支持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发展。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规范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支持养老机构规范开展疾病预防、中医调理养生等非诊疗行为的健康服务,允许中医医疗机构转型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引进并培育一批技术成熟、信誉良好的知名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集团或连锁机构。鼓励中医医疗机构发挥技术人才优势,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规范发展提供支持。
3.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依照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服务有关规范和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基本标准,规范管理中医养生保健机构人员、技术、服务和产品,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制定针对不同健康状态人群的中医健康干预方案,为居民提供融中医健康监测、咨询评估、养生调理、跟踪管理于一体,高水平、个性化、便捷化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推广太极拳、真气运行法等中医传统运动和“智慧中医”、“识汉字学中医”等中医学习软件。
(四)支持发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
1.促进中医康复服务机构发展。根据《平凉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在中心城区设立中医特色康复医院和疗养院,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中医特色康复服务机构,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养老机构设立中医康复机构。加强市中医医院、市二院康复科建设,区红会医院全面提升中医康复服务能力。
2.拓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能力。促进中医技术与康复医学融合,推动各类医疗机构开展中医特色康复医疗、训练指导、知识普及、康复护理、辅具服务。加强中医特色康复医院和中医医院康复科服务能力建设。支持市中医医院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残疾人康复中心、工伤康复中心、民政康复机构、特殊教育学校等机构大力推广中医康复技术,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社区康复服务。认真落实分级诊疗、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制度,在康复机构大力推广中医康复技术,让群众就近享有规范、便捷、有效的中医特色康复服务。
(五)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
1.促进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在市中医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老年病床占医院总床位数的10%,开展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开通养老机构与中医医院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为老年人特别是高龄、重病、失能及部分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诊、转诊、取药、收费、综合诊疗等就医便利服务。为养老机构开展融合中医特色健康管理的老年人养生保健、医疗、康复、护理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市中医医院根据健康促进模式改革要求,与老年人家庭建立医疗契约服务关系,开展社区和居家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为社区高龄、重病、失能、部分失能、失智以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行动不便或确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定期体检、上门巡诊、家庭病床、社区护理、健康管理、中医治未病等基本服务。积极开展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试点,以改建转型和社会投资新建为主,设立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养老院。创新老年人中医特色健康管理,研究开发多元化多层次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包,发展养老服务新业态。
2.发展中医药特色养老机构。放宽准入条件,精简审批环节,通过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医养结合机构以及护理、疗养、康复机构。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以老年病、慢性病防治为主的中医诊室和康复室。中医医院与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要开展业务和技术合作。允许养老机构根据服务需求和自身能力,按相关规定申请开办中医医院,符合条件的可按规定纳入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定点范围。鼓励公立中医药机构执业医师到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多点执业。
(六)培育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和文化产业
1.发展中医药生态养生保健旅游。全面落实陇东南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总体规划和中华崆峒养生地建设,建设崆峒山养生文化体验基地和崆峒山道文化养生园,打造理念养生、美食养生、国医养生、运动养生、温泉养生、避暑养生六张“养生名片”,推进中医药与养生旅游产业深度融合。针对市场需求,策划开发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精品路线,打造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特色基地。强化养生保健旅游综合项目建设,开发推拿按摩、针刺艾灸、拔罐药浴、温泉疗养、药膳美食等可体验、可消费的养生保健旅游系列产品。加快养生保健产品进景区、进宾馆、进餐馆、进乡村步伐,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年龄、不同层次游客的消费需求。规范中医药健康旅游市场,加强行业标准制定和质量监督管理。积极申请承办各级中医药健康服务展览和会议,开展中医药健康旅游交流合作,扩大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美容整形、减肥、脱发治疗等中医药养生保健特色服务与新技术开发,支持开展中医药和食疗减肥旅游、整形美容和毛发移植旅游、中医治癌旅游、中医睡眠改善旅游等特色旅游,吸引国内外、省内外患者来崆峒接受中医治疗和康复。依托柳湖公园、南山公园、弹筝湖公园等公园设施,引入中医药健康理念,建设融健康养生知识普及、养生保健体验、健康娱乐于一体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宣教主题园区。通过中医药科普宣传周、主题文化节、知识技能竞赛、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等多种形式,提高公众中医药养生保健素养。发挥中医药健康旅游资源优势,整合区域内医疗机构、中医药养生保健机构、养生保健产品生产企业等资源,引入社会力量,打造以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为核心,融中药材种植、中医医疗服务、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为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园。举办大型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展览会议和论坛,举办“中医药健康旅游年”,大力宣传推介崆峒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
2.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在幼儿园、小学开展中医药启蒙教育,推广普及中医药知识。组织搜集编撰崆峒中医志、实用民间单验方集、中医养生歌谣等中医文化产品。依据《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开展健康教育。邀请知名专家举办针灸、康复、理疗等大型中医学术交流活动,推动崆峒中医文化繁荣发展。100%的行政村设立包含中医药科普知识在内的健康文化墙,居民中医药养生素养达到30%以上,中医药养生知识普及率达到90%以上。
(七)积极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支撑产业发展
1.促进中药材生产规范化发展。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建设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种植基地,示范带动专业合作社和农户规范化生产。加强优良品种选育,建设种子种苗集中繁育基地,提高集约化生产繁供比例。加强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促进可持续发展。积极申报道地中药材,建立道地药材追溯体系,实现大宗药材全过程质量追溯。培育中药材种植专业化合作组织,推广应用中药材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促进中药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建成崆峒、麻武万亩中药材观光种植园、南部山区和北部塬区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泾河川区万亩食药两用蔬菜种植基地,全区中药材及食药两用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
2.支持中医药健康产品研发和应用。加大科技投入,支持企业联合科研机构,围绕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等治疗及康复,研制效优、安全、附加值高的中药新药和保健产品,适用于家庭或个人的健康检测、监测产品以及自我保健、功能康复等器械产品,重点研发中医健康识别系统、智能中医体检系统、经络健康辨识仪等中医健康辨识、干预设备;探索发展用于中医诊疗的便携式健康数据采集设备,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融合,发展自动化、智能化的中医药健康信息服务。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依托,建设中医药健康服务产品研发创新平台,促进产品的研发及转化,通过对接研发与使用需求,促进企业优化产品结构,培育一批支撑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拳头产品和优势品牌,形成健康服务业优势产业集群,提升市场竞争力。支持企业围绕老年人的预防保健、医疗卫生、康复护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需求,积极开发安全有效的食品药品、康复辅具、日常照护、文化娱乐等老年人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
3.发展中医药相关健康产业。加大养生知识和药膳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以崆峒生产的道地药材为主要原材料,拟定药膳建议食谱,大力推广药膳食疗,引导群众自觉提高养生素养。发展养殖安全草产业,加强科学养殖和中草药防病治病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和推广,加大中兽医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兽用中药及饲料添加剂研发。发展药菜两用蔬菜产业,支持优先将具有药用价值蔬菜种植纳入蔬菜产业发展规划。改造蔬菜大棚,建立缓冲间,并培训菜农使用艾灸等中医适宜技术预防关节炎。
4.大力发展第三方服务。扶持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评估及相应的咨询服务机构,开展第三方质量和安全检验、质量检测、服务认证、健康市场调查和咨询评估等服务,培育和发展第三方医疗服务认证、医疗管理服务认证等服务评价模式,建立和完善中医药检验检测体系。发展研发设计服务和成果转化服务。发挥药品集中采购平台作用,探索发展中医药电子商务。
(八)大力推进中医药服务贸易
统筹规划我区中医药市场布局,大力推动中医药服务贸易企业“走出去”,通过重点扶持、分类指导,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骨干企业,打造中医药服务贸易产业协作、中医药服务贸易营销传播和中医药服务贸易信息化创新服务三个平台。积极实施中医药养生旅游项目、中医药诊疗服务项目、中医药产品和药膳营销项目,鼓励和扶持优秀的中医药机构到区外开办中医医院、连锁诊所等。
五、完善政策
(一)放宽市场准入。不断扩大开放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外地资本与本地资本在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的投资上享受同等待遇。社会资本举办仅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传统中医诊所、门诊部,在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区域卫生发展规划上不受布局限制。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可以在乡镇和村开办只提供经核准的传统中医诊疗服务的传统中医诊所。
(二)加强用地保障。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统筹考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需要,扩大中医药健康服务用地供给,优先保障非营利性中医药健康服务机构用地。城镇化建设优先安排土地满足中医药健康服务机构的发展需求。按相关规定配置中医药健康服务场所和设施。支持利用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存量房产和原有土地兴办中医药健康服务机构,对连续经营1年以上、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中医药健康服务项目,可根据规定划拨土地办理用地手续;对不符合划拨用地条件的,可采取协议出让方式办理用地手续。
(三)加大投融资引导力度。政府引导、推动设立由金融和产业资本共同筹资的开放式中医药养生保健产业发展基金,统筹支持中医药健康服务项目。拓宽中医药健康服务机构及相关产业发展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和运营中医药健康服务项目,新增项目优先考虑社会资本。鼓励中医药企业通过在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注册发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融资。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扶持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创业投资企业,规范发展股权投资企业。鼓励各类创业投资机构和融资担保机构对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创新型新业态、小微企业开展业务。
(四)强化财税价格政策支持。符合条件并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可以按规定获得财政补助,其专科建设、设备购置、人员培训政府也应给予支持。加大科技支持力度,引导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企业、个人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区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向非营利性中医医疗机构的捐赠,按照税法及相关税收政策的规定在税前扣除。完善中医药价格形成机制,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实施。将中医药发展纳入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中医药工作机制。完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强化联席会议办公室统筹协调作用,加强发改、财政、农牧、林业、食药监、工信、质监、工商、文化、旅游等部门间的沟通交流、协调配合,形成共同推进中医药发展的合力。
(二)加大资金投入。按照公共财政体制要求,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落实政府对公立中医医院投入倾斜政策,通过调整财政支出比例,进一步加大政府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投入。在卫生事业经费和卫生重大项目经费中,提高中医药经费的比例,增加中医专项补助经费,重点支持开展中医药特色服务、公立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以及中医药人才培养,财政中医事业投入占卫生事业投入的比例达到15%以上。
(三)强化行业监管。建立健全中医药健康服务监管机制,推行属地化管理,重点监管服务质量,严肃查处违法行为,严厉打击假冒中医名义非法行医、发布虚假违法中医中药广告以及制售假冒伪劣中药行为。建立不良执业记录制度,将中医药健康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诚信经营和执业情况纳入统一信用信息平台,引导行业自律。依托中医药机构,加强中医药健康服务标准应用推广。建立中医药健康服务行业组织,发挥中医药学术组织、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通过行政授权、购买服务等方式,将适宜协会等行业组织行使的职责委托或转移给行业组织,强化服务监管。在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引入认证制度,通过发展规范化、专业化的第三方认证,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标准应用,为政府监管提供技术保障和支撑。
(四)营造良好氛围。加强舆论引导,营造全社会尊重和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重视和促进健康的社会风气。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开办专门的节目栏目和版面,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和知识普及活动。弘扬大医精诚理念,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开展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和法律法规宣传,打击虚假、夸大宣传,禁止以中医药名义谋取不正当利益。依法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和虚假宣传中药、保健食品、医疗机构等违法违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