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聚动能 组团发展促振兴——崆峒区以党建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 时间:2025-07-04 15:21
  • 浏览次数:
  • 来源:区融媒体中心
  • 字体: [ ] [ ] [ ]
  • 分享:

在峡门乡平华公路,一辆辆专业清扫车往来穿梭,水雾精准洒向路面,有效抑制了千万吨物料运输带来的扬尘。安国村的现代化温室大棚里,层层菌棒整齐排列,饱满的平菇破袋而出,村民们正麻利地采摘、装箱,发往各地蔬菜市场。这繁忙有序的景象,正是崆峒区以高质量党建为引擎,创新“组团式”发展模式,激活乡村全面振兴澎湃动能的生动写照。

面对资源分散、产业薄弱、单村发展抗风险能力不足等共性难题,崆峒区以党建为纽带,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探索跨村联建、资源共享、抱团发展的新路径。峡门乡立足辖区内工矿企业集中、环保压力大的现实,创造性整合西山、贤太等村资源,成立了平凉市绿鑫园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与融硕建材、新世纪建材、海螺水泥等11家公司签订长期服务协议,与辖区40余家企业洽谈业务,提供洒水抑尘、道路清扫、绿植养护等市场化服务。公司成立后预计年收入85万元,带动联建村收益超20万元。

峡门乡党委委员、副乡长朱亚洁说:“今年以来,峡门乡立足绿色建材产业园核心区企业众多、环境治理难度大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坚持党建引领,打破行政村界限,推行村集体经济公司化改革,成立集体所有制的平凉市绿鑫园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帮助辖区15名困难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带动增收7.12万元,探索出了一条党建联建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安国村的振兴故事则演绎了“党建链”精准嵌入“产业链”的精彩篇章。面对集体经济薄弱的困境,被乡亲们亲切称为“蘑菇支书”的刘建学带领村党支部,创新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公司+村集体+农户”联农带农机制,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农业发展公司,选聘能人运营,科学利用闲置房屋、荒滩荒地,大力发展平菇、赤松茸种植。通过新建改造36座温室、1座现代大棚及600㎡加工车间,配套气调库等设施,构建起从菌棒生产、种植到冷藏、销售的全链条。短短两年,村集体经济从2022年的6.78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45.5万元,18个大棚年产值达165万元,“小蘑菇”真正撑起了强村富民的“大产业”。

崆峒区的实践深刻表明,党建引领下的“组团发展”,核心在于构建紧密的利益联结与科学的治理机制。峡门乡西山-贤太联建村通过“提议-共商-决议”机制,对项目实施、资金使用、收益分配等重大事项进行民主协商,确保决策透明、权责清晰,成立的绿鑫园公司实行独立核算、市场化运营,由专业团队管理,确保高效运转。安国村则通过“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模式,鼓励农户以土地、资金入股,让村民变“股东”,共享发展红利。同时优先吸纳脱贫户、留守妇女等60余人稳定就业,人均年增收1.5万元。

安国镇安国村村民张福说:“自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以来,村党支部带领村集体发展蘑菇产业,我每天都来大棚里采蘑菇,在家门口务工很方便,收入也很稳定,每月大概收入4000元,我感觉挺好的。”

从峡门乡扬尘治理与村集体经济双赢,到安国村食用菌产业全链跃升;从工业园区的专业服务配套,到田野乡间的现代化菌菇大棚——崆峒区以党建为笔,以创新为墨,在广袤乡村绘就了一幅组织强、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和美画卷。这种“党建引领、组团攻坚、融合发展”的振兴模式,不仅破解了资源碎片化困境,更凝聚起万众一心谋发展的磅礴合力,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富有生命力的“崆峒方案”。

(记者:刘文涛 编辑:兰雪荣 审核:牛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