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区:“小产业”拓宽群众增收的“薯”光大道

  • 时间:2024-08-31 00:00
  • 浏览次数:
  • 字体: [ ] [ ] [ ]
  • 分享:

一场夏雨之后,放眼望去,崆峒区峡门乡汪陈湾村的马铃薯苗绿油油的一片,繁茂的枝叶铺满田地,丰收在望。

走进崆峒区峡门乡汪陈湾村马铃薯种植示范点,看着一颗颗个大皮薄,圆溜溜的马铃薯长势喜人,田间地头散发着丰收的“薯”光。

“我们这里山地比较多,发展马铃薯产业是一个比较适合群众增收的产业,投资不大,好管理,见效快,明年我们计划还要引进更多的好品种,并且扩大种植规模。”崆峒区峡门乡汪陈湾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负责人姚进兴望着长势喜人的马铃薯告诉记者。

马铃薯耐寒、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广,从南到北、从高海拔到低海拔的大部区域都能种植马铃薯,是一个多域性作物。如何让土地发挥最大的效益,如何拓宽群众的增收渠道,今年以来,崆峒区峡门乡汪陈湾村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地理条件,把马铃薯作为产业发展的着力点,引进“庄薯3号”马铃薯进行试点种植,实践证明是成功的。  

崆峒区峡门乡汪陈湾村“两委”班子、驻村帮扶工作队通过走访农户征求意见建议,立足自身土地资源优势,把脉村域现状,精准发力,党支部书记带队赴庄浪观摩学习,最后确定以抗旱、高产、淀粉含量高、抗病性强的“庄薯3号”马铃薯为试点种植品种,全村在带动农民种好玉米养好牛的基础上作出新的尝试。

“我们村党支部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积极衔接淀粉加工企业,签订保底收购协议,破解销售“瓶颈”,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根据前期调研和市场行情,预计亩产在1500公斤,市场均价1.6~2元/公斤,可实现增收5万元。”崆峒区峡门乡汪陈湾村党支书赵彩燕介绍道。

能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能让农民腰包鼓起来就是好产业。崆峒区峡门乡汪陈湾村将紧紧围绕乡村振兴目标,积极探索,精心培育,争取试点种植取得成效,推动马铃薯生产由量的增长向质的转变,把马铃薯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推动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让马铃薯真正由“土蛋蛋”变成能增收的“金蛋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