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6208001003/2018-02551
  • 主题分类:
  • 发文机关:区政府办
  • 成文日期:2018-06-08
  • 发文字号:区政办发〔2018〕100号
  • 发布日期:2018-06-08
  • 有  效  性:
  • 标       题:关于印发平凉市崆峒区推进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工作方案的通知
  • 内容概述:

关于印发平凉市崆峒区推进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工作方案的通知

  • 时间:2018-06-08 00:00
  • 来源:区政府办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平凉市崆峒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平凉市崆峒区推进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平凉崆峒山大景区管委会,区政府各部门:

  《平凉市崆峒区推进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工作方案》已经区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平凉市崆峒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6月8日

    

平凉市崆峒区推进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工作方案 

 

  为打造更加方便快捷的网上办事平台,根据省市区“放管服”改革和“四办”改革有关部署要求,参照《平凉市推进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工作方案》(平政办发〔2018〕68号),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互联网+政务服务”为抓手,依托甘肃政务服务网崆峒子站,全面推行“四办”改革,公开政务服务事项清单,推动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应上尽上、全程在线”,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基本实现,部门业务系统与甘肃政务服务网崆峒子站对接联通,实体政务大厅与网上政务服务深度融合,政务服务网上动态监督评估实时全面,政务服务数据资源交换共享,80%以上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群众和企业办事更加快捷。

  二、基本原则

  1.服务平台应建必建。由市上统一规划全市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统一技术架构,统一编码规范,统一开发建设,统一安全保障,各类应用平台和系统做到应建必建,区上负责推进应用。

  2.服务平台应接尽接。整合各类政务服务系统信息数据,将所有涉及政务服务事项的部门网上办事系统(涉密类除外),与甘肃政务服务网前端整合,分批分阶段进行数据对接,实现统一入口、互联互通。

  3.办理事项应上必上。凡是与企业和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行政审批、公共服务、便民服务等各类政务服务事项全部推送到甘肃政务服务网,实现网上办理。

  4.数据资源应迁尽迁。将系统整合与数据迁移相结合、与云服务相结合,打通“信息孤岛”,最大化实现系统间的资源整合、数据共享。

  5.窗口事项应进必进。按照“三集中三到位”要求,部门保留的各类服务事项从受理、审核、审批、出证(许可决定)全流程、全要素、全职能前移至市区合办智能政务中心窗口,同步开展电子效能监督监察,变群众跑为数据跑,促进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最多跑一次”甚至“零跑腿”。

  三、主要任务

  按照省、市、区“放管服”改革和“四办”改革要求,在市上的统一规划指导下,建成全区统一服务门户、统一用户网络、统一监管平台、统一业务系统、统一数据中心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推进省、市、区政务服务平台互联互通。

  1.更新甘肃政务服务网崆峒子站数据。根据已梳理的公共服务事项和便民服务事项对甘肃政务服务网崆峒子站上的数据进行修改更新。

  责任单位:区政务服务中心、区编办

  配合单位:区网信办、区政府相关部门

  时限要求:6月20日前完成

  2.确定行政审批流程。对区上已确定的所有行政权力事项制定审批流程,并且确保审批流程节点到人,为建设全区政务服务综合受理平台做好数据支撑。

  责任单位:区编办

  配合单位:区网信办、区政务服务中心、区政府相关部

  门

  时限要求:6月20日前完成

  3.开展业务系统调查摸底。对全区所有行政权力事项、公共服务事项和便民服务事项各类业务系统进行调查摸底,按照国家建设和省、市、区建设分类造册,并将区上自建的业务系统统一迁移到市政务云中心,为与全区政务服务综合受理平台数据对接做好准备。

  责任单位:区网信办

  配合单位:区政务服务中心、区编办、区政府相关部门

  时限要求:6月20日前完成

  4.规范整改政务外网。对全区所有单位进行培训,按照《崆峒区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实施方案》对本单位政务外网接入情况进行规范化整改,并将政务外网延伸到乡镇和街道便民服务大厅,为全区“放管服”改革工作提供坚强的网络保障。

  责任单位:区网信办

  配合单位:区政务服务中心、区编办等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时限要求:6月20日前完成

  5.整合单位内部业务系统。对区上相关单位自建的涉及全区工作的多个业务系统进行整合,确保一个单位多个业务系统首先在一张网上办理,为单位业务系统与甘肃政务服务网崆峒子站对接做好准备。

  牵头单位:区网信办

  责任单位:区政务服务中心、区编办等部门

  时限要求:6月20日前完成

  6.完成甘肃政务服务网崆峒子站改版。参照甘肃政务服务网省级站点版面风格,对网站样式进行优化,将企业和群众办件量比较大的教育医疗、户籍户政、社会保障、劳动就业、住房保障等热门服务事项整合到网站首页,设置政务超市、热点服务、专项服务、热点审批等栏目,为企业和群众提供统一的服务入口。

  责任单位:区网信办

  配合单位:区政务服务中心、区编办

  时限要求:6月20日前完成

  7.实现“两微一端”和系统后台对接。申请省上统建的甘肃政务服务网移动APP(崆峒区)试运行,完成微信、微博公众号和系统后台对接,打造移动版的政务服务超市,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移动端受理,完成办件申请、办件进度查询、办件结果查询、满意度评价、政民互动、政策法规等的手机端查看办理,拓宽政务服务渠道,提高公众满意度。

  责任单位:区网信办

  配合单位:区政务服务中心、区编办

  时限要求:7月20日前完成

  8.建设全区政务服务综合受理平台。利用全市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全区政务服务综合受理平台,提供统一身份认证、网上申请、统一受理、原件预审、分类审批、办结核验、统一反馈等功能,实现全区各类政务服务事项能够进行网上申报、网上审批、网上查询和网上反馈。

  牵头单位:区网信办

  责任单位:区政务服务中心、区编办

  时限要求:7月31日前完成

  9.完成市区合办智能政务中心任务。按照市上统一部署,全力配合市上完成市区合办智能政务中心办公大楼内部装修设计相关工作。同时做好市区合办智能政务中心3平台5系统(政务服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政务服务综合受理平台和系统运行硬件支撑平台;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管理系统、政务服务监督考核管理系统、电子证照管理系统、电子文件管理系统、政务服务数据分析系统)的数据梳理及系统应用推广工作。

  责任单位:区政务服务中心

  配合单位:区网信办、区编办等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时限要求:9月30日前完成

  10.加快推进网上申报办理。深化甘肃政务服务网崆峒子站和综合受理平台应用,除涉密或法律法规有特殊要求的,2018年底前一般审批事项依托甘肃政务服务网崆峒子站实现在线受理,行政审批系统后台办理,确保年内80%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积极引导企业和公众在甘肃政务服务网崆峒子站上申报业务。

  责任单位:区编办

  配合单位:区网信办、区政务服务中心等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时限要求:12月底前完成

  11.强化政务服务监督考核管理。依托政务服务监督考核管理系统,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办理的全程留痕,提供客观准确的政务服务运行情况分析,及时发现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效督促部门优化办事服务流程,改进办理措施,提高服务效率。

  牵头单位:区政务服务中心

  责任单位:区网信办、区编办等部门

  时限要求:12月底前完成

  12.推进政务外网向村社延伸。加快推进村社便民服务大厅政务外网接入,着力推动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打通数据通道“最后一公里”,努力实现所有政务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

  责任单位:区网信办

  配合单位:区政务服务中心、区编办等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时限要求:12月底前完成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建设全区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是加快“四办”改革、全面推进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实现“最多跑一次”的基础性工作。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推进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省市区的部署要求,紧盯目标任务,强化组织领导,精心部署,倒排工期,加快进度,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2.加强协作配合。各责任部门是推进“一网通办”工作的责任主体,要建立工作机制,强化协调配合,明确责任分工,牵头抓好工作落实。各配合单位要积极主动作为,及时提供本单位业务系统技术资料,做好业务系统对接和网上办事流程梳理优化,切实促进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

  3.加强督查调度。区网信办要切实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定期对“一网通办”工作推进情况进行调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区督查考核局要将“一网通办”工作纳入重点事项督查清单,对发现不积极、不主动、不配合的单位,要通报批评,跟踪问效。

  4.加强宣传引导。网信办要加强对“一网通办”工作的业务培训,让工作人员熟练掌握政策规定、业务流程和工作标准,切实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同时,各乡镇、各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知晓率,引导广大群众通过网上平台办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