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6208001003/2017-00085
  • 主题分类:
  • 发文机关:区政府办
  • 成文日期:2017-07-03
  • 发文字号:
  • 发布日期:2017-07-03
  • 有  效  性:
  • 标       题:关于印发平凉市崆峒区“十三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 内容概述:

关于印发平凉市崆峒区“十三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 时间:2017-07-03 00:00
  • 来源:区政府办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平凉市崆峒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平凉市崆峒区十三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平凉崆峒山大景区管委会,区政府各部门:

《平凉市崆峒区十三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已经区政府第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抓好落实。

                                                                                              平凉市崆峒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630

 

平凉市崆峒区十三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

 

        为推进十三五时期全区民政事业持续快速发展,依据《平凉市崆峒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发展成就

十二五期间,全区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宗旨,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开拓进取,奋发有为,充分发挥民政工作在社会建设中的托底作用、基础作用、支持作用和支撑作用,民政事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美丽新崆峒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健全。围绕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先后修订完善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城乡医疗救助实施细则》《城乡居民临时救助实施细则》等文件,建立了以城乡低保、救灾救济、农村五保制度为基础,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救助相配套,以临时救助和社会互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基本框架,形成了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实施、社会参与、基层落实的社会救助良性工作机制。全区连续五年提高低保、五保供养标准,城市低保保障标准较2010年提高86%,由189/月提高到352/月,农村低保保障标准较2010年提高186%,由850/年提高到2434/年;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标准由2240/年提高到4787/年,分散供养标准由1790/年提高到4325/年。十二五末,全区共保障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对象46698人,累计发放保障资金51937.5万元,比十一五末增长165%;发放城乡医疗救助金3984.94万元,救助9137人次;为31741名社会救助对象代缴农合医保资金340.5万元;发放临时救助资金228.59万元,在保障困难群众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防灾救灾体系逐步完善。修订完善了《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和《崆峒区应急避难场所实施方案》,建立健全了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灾害信息员三级联动机制建成综合防灾减灾教育培训基地和区救灾物资储备库,建立了各乡镇物资储备点,救灾工作分级管理、救灾资金分级负担体制日益完善。十二五期间,累计发放救灾款2342万元,安置灾民13.29万人次;发放慰问金177.8万元,慰问困难群众18586862人次。

(三)双拥优抚安置工作巩固提高。扎实开展军地援建双十工程,积极协调军地双方互办实事60多件,组织共建单位与驻区部队开展共建活动260场(次),建成军民共建点32个。建立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乡镇老复员军人定期补助标准每人每月由215元提高到615元,带病回乡退伍军人生活补助每人每月由130元提高到360元,两参人员生活补助每人每月由130元提高到360元,一至四级残疾军人护理费为当地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的50%40%30%,共计发放各类优抚资金3957.6万元,完成了全区零散烈士纪念设施维修改造和保护工作。积极开展退役士兵技能培训,为861名退役人员发放兵役优待补助金3008.3万元,安置城镇退役士兵和转业士官207人,安置率达到100%

(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进。健全完善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机制,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依法完成了第七次、第八次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群众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权利意识、法律意识明显增强。建立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组织体系,积极创建三天门、宝塔、新民路、新生巷、广场、西门口、兴合庄、解放中路、南河道9个示范社区,为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打下了坚实基础。

    (五)养老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建成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84个、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7个,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日益完善。不断改善五保对象生活条件,逐年对乡镇敬老院进行改扩建,建成大寨敬老院、寨河敬老院、草峰敬老院,并对崆峒区中心敬老院等5所敬老院进行了法人登记管理。为8164名老年人办理了老年优待证,落实了平凉城区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政策。

(六)社会事务管理更加规范。全力支持非公企业和行业协会发展,全区注册登记各类社会组织76个,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协调跟进,成立了社会组织党工委,新建社会组织党组织61个,进一步增强了社会组织的创造力和战斗力。完善和理顺了城区路、街、巷标志设置,对原柳湖乡、安国乡进行了撤乡改镇。编纂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甘肃卷》(崆峒分卷),制定了《平凉市崆峒区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实施方案》,对全区范围内的地名和相关属性信息进行了全面调查、补充、完善。大力倡导文明祭祀新风,殡葬管理服务工作进一步规范。设立了区婚姻登记大厅,实现了婚姻登记信息联网,十二五期间共办理婚姻登记2.39万对。定期开展孤儿情况排查,按时足额发放社会散居孤儿基本生活费,全区社会散居孤儿共计95人,发放生活补助239.48万元。

(七)民政服务能力全面提升。组织开展了党务政务公开、创先争优、联村联户为民富民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和思想作风整顿等活动,干部职工的工作作风得到进一步转变,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打造了一支政治坚定、业务过硬的民政干部队伍。

十二五期间,全区民政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望相比,仍有差距。一是由于财政困难,基本民生投入有限,工作经费相对不足。二是民政事业体制机制有待完善,软件建设有待同步跟进。三是城乡差异较大,基础设施参差不齐,制约了民政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三、十三五期间民政工作重点

  (一)指导思想

十三五时期,全区民政事业发展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兜底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为出发点,以培养发展社会力量、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着力点,不断深化民政改革,建设法治民政,努力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美丽新崆峒创造良好的社会保障环境。

(二)总体目标

十三五末,通过推进民政事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加大民生服务设施建设,使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完善,灾害应急救援机制更加健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城乡社区建设更加规范,各项社会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更加协调,城乡民政事业统筹发展,实现民政管理法制化、民政事业社会化、民政公共服务均等化、民政服务网络化和工作手段现代化,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服务,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

(三)主要任务

1.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狠抓基本民生保障。

1)着力抓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进城乡低保统筹发展,全面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健全低保对象认定办法,建立低保家庭经济状况测算指标体系,完善信息核对机制,优化审核审批程序,精准认定城乡低保对象。建立低保标准量化调整机制,城乡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年均增长10%,逐步缩小城乡低保标准差距,稳步推进农村低保一、二类对象收入上的政策性脱贫。对获得最低生活保障后生活仍有困难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和重病患者,采取必要措施给予生活保障。

2)认真实施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规范、完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内容、标准、形式、办理程序、供养服务、资金保障以及供养服务机构管理等,逐步建立起城乡统筹、政策衔接、运行规范、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为城乡特困人员提供基本生活、照料服务、疾病治疗和殡葬服务等方面的保障,切实维护其基本生活权益。加强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的对象认定工作,科学合理制定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和照料护理标准,实现精准救助、差异化服务。加快推进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信息化建设。不断促进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孤儿基本生活保障、社会福利等制度的有效衔接。

3)全面加强医疗救助工作。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合理界定医疗救助对象,拓展重大疾病医疗救助范围,对发生高额医疗费用、超过家庭承受能力、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家庭重病患者实施救助。全力资助重点救助对象参保参合(其中特困供养人员、城市低保全额保障对象和农村低保一类对象全额资助;其他低保对象差额资助),实现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全覆盖。

4)不断深化临时救助工作。全面、高效落实临时救助制度,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基本生活暂时仍有严重困难的家庭或个人给予应急性、过渡性救助。规范救助标准的制定和调整,充分发挥临时救助制度托底功能,增强救助时效性,实现应救尽救、托底救助  

    5)建立和完善救灾救济工作机制。完成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应急救助预案的修订编制工作,建立健全灾害应急响应、灾害信息管理、救灾款物保障、社会动员、救灾综合协调等机制。加强基层救灾队伍建设和灾害信息员培训力度,将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普及纳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当中,推动涉灾部门开展各类应急演练,探索灾害信息员建设管理长效机制。加大备灾工作力度,按照规模适度、功能齐全、供应充足的原则,完成区救灾物资储备库改扩建。完善社会应急动员机制,推动减灾救灾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工作服务平台;创新救灾工作应急和协调机制,完善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建立起快速、高效的灾害信息网络,创建一批国家和省级综合减灾示范乡镇、示范社区。

    2.健全双拥优抚安置体系,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1)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巩固现有双拥创建成果,广泛开展深入持久、形式多样的双拥共建活动,进一步加强全区国防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健全军民融合式发展双拥机制,不断探索拥军优抚工作新途径,建立多渠道、多元化以及与军队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社会发展相协调的优抚服务保障体系,形成军民团结和谐、军地优势互补、军民融合发展的双拥工作格局。妥善解决随军家属就业、军人子女入托入学,消除部队官兵后顾之忧。

2)创新优抚服务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优抚保障体系,全面落实优抚对象参保参合、医疗补助、医疗救助和医疗优惠政策,推行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努力解决优抚对象就医看病难等问题。将符合条件的优抚对象优先纳入保障性住房范围,实施重点优抚对象危房改造工程,逐步改善优抚对象住房状况。严格执行《烈士褒扬条例》,加强烈士纪念设施管理保护,广泛开展烈士纪念活动,不断提升优抚工作法治化水平。

    3)深化退役士兵安置制度改革。加快完善以扶持就业为主,自主就业、工作分配、退休与供养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新型退役士兵安置制度,坚持量化考核、择优安置的原则,全面推进阳光安置。全面推行自谋职业经济补偿安置办法,积极为退役士兵提供政策咨询、技能培训、就业指导服务,帮助他们实现就业。

    3.健全基层政权建设体系,构建和谐社区

1)建立社区治理机制。持续抓好城乡社区建设,构建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为主体、各类专项服务设施相配套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深入推进社区减负增效工作,制定出台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权责边界、村(居)民委员会权力清单等社区减负增效制度性文件。健全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构建以社区为平台的新型城乡基层社会管理格局,建立面向全体社区居民、主体多元、设施配套、功能完善、内容丰富、队伍健全、机制合理的社区服务体系。十三五末,社区办公用房面积符合规定标准,农村社区建设实现全覆盖,社区具有实践经验的专职工作人员和服务特长的专业志愿者,服务组织建设得到普遍加强。

2)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健全村(居)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民主管理制度,创建一批村务公开、民主自治管理示范村,到2020年实行直接选举的城市社区达到90%以上,村民参选率达到90%以上。健全完善城市社区居民议事决策等机制,建立村(居)务公开、述职述廉、民主评议、责任追究等机制,充分发挥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作用。

    4.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积极发展老龄事业

    1)大力实施社区养老服务。建立健全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骨干、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养老服务体系。加快互助老人幸福院、儿童福利院、社会福利中心建设,到十三五末,养老服务设施覆盖城市社区、贫困村和60%以上的农村社区。加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社区服务中心(服务站)建设力度,促进社区卫生、文化、教育、体育等设施的功能衔接,发挥综合效益。鼓励支持信誉好、竞争力强、善于经营管理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社会工作组织联动发展,延伸服务范围,提高专业化水平。

    2)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机构。探索政府搭台、企业参与、市场化运营的养老机构建设运营模式,通过税费优惠、资金补贴等政策扶持,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集体组织、社会组织和个人,以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有效整合闲置医院、学校、厂房、商业设施、农村集体用房等社会资源,改造兴办养老机构。积极推行城乡三无老人、五保老人、低保老人、优抚伤残老人、有突出贡献老人的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切实减轻困难老年人的经济负担,改善生活条件。

3)推进医养融合发展。加强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或护理站,鼓励养老机构根据服务需求和自身能力申请开办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等,提高基本医疗服务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举办养老机构,支持医疗机构转型为护理院或增设老年护理床位,推进医养融合协调发展。重点支持面向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老年养护院建设,积极资助养老机构改善设施条件和配置康复、护理、医疗等专业设备,100张床位以上的养老机构设立康复中心,开展专业化康复服务。

    5.健全专项事务管理体系,提高规范化法制化水平。

1)推动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创新。社会组织年增长10%以上,社会组织年检参检率平均保持在85%以上,年检合格率在90%以上。扎实开展社会组织清理整顿工作,依法撤销经常性不开展活动和两年以上不参加年检或年检不合格社会组织。加快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改革,完善统一登记、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推动政府部门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创新社会组织培育机制,重点扶持发展一批支柱产业行业协会、学会等公共服务组织,力争到2020年,建立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诚信自律、有序竞争的社会组织发展格局。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创新组织设置方式,到2020年党组织组建率达到85%以上。

2)推进行政区划改革。完善行政区划设置和管理模式,加快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行政区划体系。到2018年全区建制镇总数达到9个,占全区乡镇总数的56%。建成行政区划界线信息管理系统,健全边界纠纷应急预案和边界双方联席会议制度,营造稳定和谐的边界环境。扎实推进城市(城镇)街巷牌、楼牌、门牌设置工作,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

    3)推进专项社会事务管理法制化建设。推进婚姻登记机构标准化、信息化、规范化建设,严格执行国家婚姻登记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规定,实行婚姻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婚姻登记率和合格率均达到100%。全力推进婚姻和收养登记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实现全国婚姻登记数据联网。依法加强收养登记管理,建立收养家庭评估机制,保护收养当事人合法权益。建立殡葬救助保障制度,完善殡葬基础设施,提高殡仪服务水平。提倡文明节俭办丧理念,引导群众转观念、破旧俗、新风。加强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管理,满足群众多元化的殡葬服务需求。

    6.加快民政信息化建设,提高民政工作服务水平。加快民政公用政务平台的推广应用工作,推进城市低保、救灾减灾、优抚安置、婚姻登记管理、民间组织管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地名数据库、统计台账等信息系统建设,加大信息化技能培训力度,切实提升行政效能,提高服务水平。

    7.推进民政项目建设,完善民政服务功能。进一步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投资1740万元建成东郊社区、解放北路社区、三天门社区、新民北路社区、解放中路社区、万安门社区、保丰社区、双桥路社区8个日间照料中心,建筑面积均在750—1200平方米,床位不少于25张,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覆盖率达到100%。投资255万元新建农村幸福老人互助院85个,建筑面积均不低于120平方米,床位数不少于15张。投资1710万元,新建花所乡中心敬老院、白水镇中心敬老院、白庙乡中心敬老院,建筑面积均不少于2100平方米,设置床位70—100张,有效解决五保老人集中供养问题。投资650万元,新建区儿童福利院,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设置床位100张,为全区孤儿及未成年流浪儿童提供养育、教育、医疗、康复服务。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项目资金支持,加快推进新民北路、解放中路、解放北路、兴北路、保丰路、双桥路、东郊7个社区服务站和西郊、东关街道社区服务中心项目建设。

三、保障措施

(一)树立法治思维,依法保障基本民生加快健全科学规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民政法规制度体系,完善权责统一、程序正当、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民政执法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多方参与、学用结合、注重实效的民政普法格局。进一步加快社会救助、减灾救灾、养老服务、社会组织管理、基层政权与社区建设、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优抚安置、行政区划管理、地名服务、殡葬改革、婚姻和收养登记等方面的建制立法,做好与相关政策法规的衔接,增强政策合力。

(二)拓宽融资渠道,强化民政资金保障。积极争取省市各类专项资金支持,为民政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资金保障。通过制度建设、金融创新、优惠政策落实、补贴机制建立等办法,不断拓展社会资金进入渠道,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入民政领域。稳步扩大福利彩票销售规模和彩票公益筹集额度,提升福利彩票公益金使用效益。加强资金监管,防范资金风险,确保民政资金使用合理高效。

(三)加快信息化建设,全面助力民政升级。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大数据、云平台建设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和省民政厅《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行动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精神,重点做好低保信息系统、民间组织管理信息系统、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婚姻管理系统和地名数据库、优抚对象数据库的整合和维护工作,建成覆盖全区的民政电子政务系统,切实提升民政工作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水平。

(四)加强能力建设,不断夯实民政基础。积极争取省市相关部门的支持,根据职能任务合理配备工作人员,努力缓解基层人员极度短缺的问题。采取设置基层民政公益岗位、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不断充实和壮大基层民政力量。加强民政行政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完善职称鉴定、薪酬待遇、福利保障等制度,稳定人才队伍,支撑民政改革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