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浸润老街巷 家园盛开文明花——“全国文明单位”中街街道办事处工作见闻
5月23日,中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公布第七届全国文明单位名单,崆峒区中街街道办事处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成为我区基层治理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标杆。
中街街道办事处位于平凉城区中心地段,行政区域6.32平方公里,总人口6.34万人,流动人口1.6万人。近年来,中街街道办事处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通过优化服务机制、完善公共设施、丰富文化活动等举措,全面提升居民幸福感和获得感。
老街老巷,既是城市记忆,也是百姓烟火。近年来,东大街社区以背街小巷改造为抓手,实施“文化内涵与颜值面貌双提升”工程,打造了“后街·幸福里”“德育巷”等示范点,拆除违建23处,新增便民设施15处。同时,社区还特别打造了“锋”享联动加油站,为外卖员、环卫工等群体提供休憩、充电、服务代办等暖心帮扶,让老城更新既留住乡愁温度,又延伸了治理广度。
中街街道东大街社区创城专干李敏华说:“我们始终以党建引领凝聚治理合力,聚焦为民办实事,将文明创建深度融入基层治理全链条。打造了‘后街·匠人里’,为‘小修小补’的老手工艺人改善了经营环境,解决了如厕难、工具存放难等问题;同时,我们还打造了‘锋’享联动加油站,盘活了‘后街·三里’中12间闲置门店,让社区不断充满‘文明气质’,洋溢‘民生温度’”。
下午五点,位于新民路社区的中街街道养老服务中心飘出阵阵饭香,几位老人围坐在餐桌前,边吃边聊。这个由街道和民政部门共建的养老服务机构,设施齐全、环境整洁,配备专业护工提供24小时照护服务,已成为辖区老人心中的“第二个家”。
中街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老人何桂兰说:“家里没有人,我一个吃起(饭)来困难大得很,要在这儿来吃就方便,饭也好,吃的也好,随心得很。”
民生温度不仅暖在“食”处,更浸润于生活细节。新民路社区西寺街汇丰园小区是一个老旧小区,为有效解决小区环境卫生差、无固定活动场所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新民路社区打造的“睦邻宜家”综合服务站集党建联建、公共服务、协商议事、休闲娱乐等功能,构建起15分钟便民生活圈,切实解决了社区物业管理服务中的顽疾。
中街街道新民路社区党委书记巩姝秀说:“将创城工作与民生改善、治理提升、民族团结深度融合,孵化‘党徽金’‘平安蓝’等6支特色志愿服务队,通过开展理论宣讲进小区、文明集市聚人气、关爱帮扶暖民心等系列实践活动,推动了文明理念融入居民日常生活,凝聚起共建共享强大合力。”
文明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中街街道以文化浸润为纽带,推动文明建设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结合“春节”“端午”“世界读书日”等重要节日节点开展群众文艺展演、非遗进社区、全民阅读、书画进社区等主题群众文化活动400余场次,覆盖群众超3万人次。万安门社区打造了藏书5000余册的阅读空间,设置共享自习区、休闲阅读角等多元功能区,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与综合文化站集约共建,让居民“近”享美好生活,成为文明培育新载体。
中街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主任白丽萍说:“围绕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理念,从阵地建设、活动开展、氛围营造等方面入手,让文化真正融入到居民的日常生活。通过文化的沁润,让文明真正的成为居民的自觉行动,让街道既有颜值,更有内涵。”
“治理不是‘独角戏’,而是‘协奏曲’”。如今的中街街道,背街小巷亮起“暖心灯”,养老中心飘出“幸福曲”,网格员成了“自家人”,志愿服务蔚然成风。“全国文明单位”荣誉背后,是党建引领、多元共治与文化浸润的深度融合,这个西北小城的文明样本,为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着可借鉴的“中街经验”。
中街街道党工委书记刘社强说:“全国文明单位这份沉甸甸的荣誉即是鼓励,更是鞭策。站在新的起点上,中街街道将紧扣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目标要求,围绕党建引领、惠民为民、长效赋能三个重点,持续推动治理创新、服务升级、文明长青,真正让文明创建成为提升辖区群众幸福感的生动实践。”
(记者:刘薇 编辑:兰雪荣 审核:牛栋)